张正忠作品陈列展 研读张正忠的艺术
张正忠著述快照 走近画家张正忠 田园风光采风 点击张正忠信息 |
人生能有几回醉 ——读张正忠田园山水画有感 方霭楣 历史曾经记载过不少醉倒在石榴裙下的英雄人物,但不曾记载过有人醉倒在一个画家的作品下。然而张正忠的田园山水画却让美术理论界众多著名史论家、批评家为之倾倒。当人们长期甚至一辈子居住在缺乏个性的、盒子式的大楼里时,当人们每天捧着饭盒奋斗在灯光闪烁、喧嚣尘上的城市里时,一种对宁静生活的向往,对回归大自然的渴求感便会油然而生。释放心理的压力、追求自由的生活,对当今时代里的人越来越显得重要。只有内心深处的清静,才能感受到自我的存在和价值。早在南朝宋代,山水画家、理论家王微就认为,人们能从观赏表现春秋美景的山水画那里得到精神享受,这是绘画的重要功能之一,是音乐、宝石等所不能比拟的。张正忠先生创作的《桃源春暖》、《苇塘晓语》、《野田瑞雪》、《秋风红柿》等等一幅幅精美的作品,把观者带进了一个个既现实又神秘的田园情境之中。让人感受到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这诗一般的意境。那清新的氤氲之气充盈着乡野;那盛开的桃花和碧绿的桑树相拥环抱又有遥相呼应;那池塘明净见底的清水手捧可喝,甘美滋润;那紧挨着水边的几幢房屋间不时传来爽朗的欢声笑语;那芦苇深处传来“呱呱”的叫声是鸭子们的友情相呼;那秋风吹过村庄里满园的柑橘、红柿,是那样的惹人喜爱……。张正忠先生笔下的美景是现实的生活,是纯粹的自然,是理想的乐园,因而是最能打动人心、令人畅神的。张正忠先生用自己的笔墨托起了一个极为鲜见的境界之美,这个境界是纯粹的,“境界是纯粹的美的世界”,“纯粹的境界是最美的”。他的艺术价值就在于创造了一种纯粹的田园山水的境界。 读张正忠的画,让人感到田园境界的宁静美。心情再烦躁,站在画前便会静下来。高品质画面的一个显著特点,就是有一股静气慢慢地散发出来。这是画家绘画和修养功夫所致,在用笔用墨时不浮不躁,没有随意跳动之笔,也没有浮滑轻佻之笔,气质沉凝而富有生命的力量。赋色清新雅致,以素雅清新为基调,让静气从色彩中渗透出来。根据题材的需要,偶尔也会出现少许浓艳的靓色,虽为表现时令特点而设,更是生命气息的张扬。画面艳而不俗、俏而不花、虚实相间、层次分明,产生一种烟雾溟漠、“野水隔而仿佛见”的迷远之感,让静气在其中得到升华。整幅画也在静气升腾中产生生动的气韵,形成了别具个性的江南田园山水风格。 艺术的境界是由画家个人思想境界的高低所决定的。在当今的社会里,画家大致有两种:一种是“欲之我”贪婪型,其创作目的具有实用的、只顾眼前利益的特点,属“吃喝型”画家,其甚者表现了对金钱的疯狂追求,不惜降低艺术品位;另一种是“欲之我”暂忘型,画家被外部世界景物所吸引,使自己沉醉于此情此景之中,暂时同物欲世界分离,迷醉于优美的景色,从而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来。然而,艺术家的最高境界应该是“无我之境”。即排除一切世间的欲念,以纯粹的审美态度,观照审美对象并融入其中,达到物我两忘,进入高雅优美的艺术境界。 张正忠先生居住在长江边的海门县,与大上海隔江相望。他熟悉江边的田园风光并融入其中,大自然和故乡的人文景观勾起他创作激情,画出了优美的、醉人的作品。也曾有人邀请张先生去北京、上海发展,但他一只脚还是留在了家乡。因为他热爱家乡,对家乡的风土人情无比眷恋。在他看来,虽然在大城市好来钱,但接客、应酬等活动疲于奔命,只会导致心浮气躁,与自己的创作理念相抵触。他需要的是静静的修炼,所以他不随大流,也不追求名师效应。他沉缅于“出世与入世之间”,要画自己所爱的东西,矢志追求艺术高格调。他的作品之所以醉人,乃在于他先自醉。人生能有几回醉?至于他将来究竟会进入什么样的艺术境界,就只有让作品说话,留给后人去评述了! 2009.7于苏州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