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正忠作品陈列展 研读张正忠的艺术
张正忠著述快照 走近画家张正忠 田园风光采风 点击张正忠信息 |
从故乡情结到田园山水画 张正忠 余尝题画曰:“信手拈来,都是乡思,奈何!”我的故乡在江海平原,田园深处。弯弯小路,清清流水;竹林村舍,绿树如云;邻里笑语,鸡犬之声相闻。我的童年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度过的。至今梦中,每每出现老宅故人情景,象一场场放不完的电影。我的画笔,情不自禁要画家乡田园风光,曾撰诗云:“大江此入海,两岸百里平;咸谓无可画,偏向幽处寻;翠竹掩村舍,浅水映草青;月明烟笼时,更起故园情。”故园之情,拂之不去! 如今生活在城里,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;空调电器、书橱衣柜,都装得满满的。相比青少年时代的寒酸贫穷,真是天上人间!为什么还要怀恋故乡呢?对故乡的怀恋,本人之常情;文化与环境的改变,更觉其弥足珍贵。 八十年代时我去乡下,发现原来绘于墙头的水墨画少了,旧了,没有新的产生。我意识到这种民间艺术行将式微。忽然觉得那些画迹珍贵起来,急忙收集摹画了一些资料。数年后,这种流传不知几百年的民间绘画,终于绝迹了。接着,老乡的眠床换成了高低式,原来的雕花架被劈了。液化气灶方便干净,传统的砖灶也逐渐减少了。 进入九十年代,乡村里一幢幢新楼房拔地而起,我们为之欢呼。几年后,我发现旧瓦房越来越少,其势必将趋于灭绝。各处都在旧城改造,连小镇也是如此。昔年石铺小街、凉棚小店,已不复存在。我又猛然觉得那些旧房子变得珍贵起来。在西式小楼的映衬下,我发现它很美。这种朴实的,历尽沧桑的美,是任何新房子所不具备的。这种建筑式样代表千百年来积淀的文化,彻底消失后,后人将无从了解那些时代建筑美的历程。然而时代在前进,人们无限制地向往更为舒适的生活,天天在荡涤旧的,建造新的,谁还有工夫“怜香惜玉”呢?老屋清梦,只有在画中隐约再现,留作纪念了。 当我们为乡亲们的物质生活改善而高兴时,却发现环境也大不如前了。由于耕作方法的改变,产生一系列的环境变化。昔日长长的小河被切断,有的干脆被填平;很多河沟被垃圾壅塞;小河沟年久失掏而淤浅甚至干涸。儿时游泳过的、随处可见的清水已经很少了。只有茂盛的树木庄稼,还年复一年地生长。田头已经听不到悠扬抒情的古老山歌,小姑娘已不安于务农,一个个奔向城市;夜晚已无当年的学文化、文艺演唱活动,取而代之的是挥舞长牌彻夜…… 也非独我家乡如此,世界上都有这种情况。大家为着搞经济而奔忙,物质丰富了,精神却淡薄了。所幸的是,目前如果深入到乡村里去的话,还能找到许多接近于昔时的田园美景,尚留着的小河、竹树和粉墙黛瓦的民居,可供我们去领略、流连,应该赶紧把它拍摄下来、画出来。我想:我对家乡田园的怀恋、对大自然的珍惜,正好契合了一种社会文化意义。这种意义已不同于古代田园诗的隐逸情趣,却是现代人的审美理想。人们永远喜欢充满阳光的田野、清清的流水、新鲜的空气、茂盛的树木庄稼,拿我们的中国画笔墨把这些风景画出来,这是画田园的山水画,就叫它“田园山水画”吧。画中清纯的美,多少能唤起人们对美的留恋和向往,使故乡田园情结常驻于画中。 1996.3.20于海门 |